首页 | 专家评论 | 会议咨询 | 故里风貌 | 两岸亲情 | 遗迹考察 | 文献考注 | 散佚搜辑 | 铭言印说 | 传说趣闻 | 招商项目
 
从公元初到九世纪的隋唐时期,在唐初出现贞观之治,这时就要总结以前的几个世纪的文献,所以就出现了《隋书·经籍志》。《隋书·经籍志》又把近千年的文献作了一次总括。从九世纪到十八世纪中叶,是中国封建社会走向兴盛又慢慢衰弱的时期。这又是近千年的历史,中国虽然经历了许多战乱,但基本上保持了大一统局面,中国的文献得到了很丰富的归藏。在乾隆时期出现了中国文献史料的第三次大的结集。《四库全书》担负了这一历史使命。清朝一些学者已经有了动议,要编一部儒家的汇总性的图书。当时有人提出,道家有《道藏》、佛家有《佛藏》,而儒家则没有一部《儒藏》。所以在乾隆初期,就出现了“儒藏”说。他们提出要把儒家经典汇编在一起,成为完整的体现中国主流思想的一套大的丛书。这个问题后来就落实为编纂《四库全书》。《四库全书》的编纂责任交给谁了呢?就交给了纪晓岚。当时朝廷下了文件,要各省把社会上的书籍征集起来送到中央来。这是中国历代都有过的一种行为。通过征书来充实国家藏书。然后再在这些藏书中选择编纂《四库全书》。当然对于《四库全书》的编纂,研究者当中也有些非议,因为在编书过程中也毁掉了一些书,所以有一种说法叫“功魁祸首”。即对保存文化典籍有功,但对摧残文化也做了一些灾难性的事情。这个事情如果从政治学的角度来分析,无可厚非。一个统治者总要用一种主流思想来维系。如果不符合时代的要求,他总是要把分毁掉,或删改。历代都有这种现象。如果从功过上来分析,它还是功大于过。《四库全书》的编纂,保存了中国的历史文献,而且能够广泛流通。至今海内外一提《四库全书》,可以说稍有学识者无不知之。在这当中纪晓岚花了很大的精力。在编书过程中有很多事情值得我们学习。一个是他善于遴选人才。这部书分经、史、子、集四部,他要选顶级人物来负责分部的工作。当时选的,经部戴震,是经学大师;史部邵晋涵,是当时著名史学家;子部周永年,是当时编纂《四库全书》的提议者之一,也是提倡藏书向社会公开的倡导者之一;集部,纪晓岚自己承担。经史子集的主持人都是当时在学术界最有声望、学识最渊博、底蕴最深厚的几位学者,总其成的是纪晓岚。纪晓岚不但选拔了当时各方面最有学识、最有功底的学者,而且他还可以领导、驾驭这些学者,馆员三千人,是很大的机构,所以他也是一个相当有组织才能的人。
  在编纂《四库全书》这个问题上,清代有的学者,曾经有过异议。有人说他对《四库全书》的贡献不象人们想像的那么大。但在他的身后,一位曾与他共过事,在朝廷很有地位的人叫朱珪,给他写了一篇祭文,那是死后的定论了。他有四句话,概括了纪晓岚的贡献,他说:“生入玉关,总持四库,万卷提纲,一手编注。”纪晓岚曾因涉案被发配到新疆,后又被赐环,所以朱珪讲他生和入玉关,总持是总负责的意思,他又一手编注了万卷提纲,即《总目提要》。这四句话是朱珪对纪晓岚最沉痛、最扼要的论断。这书编好之后,誊写了七套,在南北“七阁”中分别存藏。《四库全书》的编纂,对各地文化的推动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,甚至南方的藏阁,人们可以去里边抄写。
  在编书过程中,因为要辨别这些书,决定取舍,所以每一部书进呈上来之后,都要有主持者写一篇提要。这些提要汇总起来,就形成了编纂《四库全书》的一个副产品,叫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》,简称《四库提要》。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》实际上是一部学术史,对每一部书和源流、价值等都作了介绍。它成为后来学者研究这些古书的一个切入点。很多大学者都承认,他们是从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》入手作学问的。这部书二百卷,《四库全书》近八万卷,人们读是不容易的,而《提要》二百卷就可以读了。当时又考虑到一般读者仍不方便,于是又编了《四库全书简明目录》,简称《四库简明目录》,就成了一小册了。所以《四库总目》有繁简二本。在中国历史上,为国家藏书编目录的历代都有,但同时编繁简两种目录的唯有纪晓岚。他不但为治学做了楷模,而且为使学术让更多的人易于接受,树立了一个榜样。所以我们说,《四库全书》的编纂,纪晓岚在中国文化学术事业上,特别是在文献结集上,做出了前无古人的贡献。后来虽有人作过一些“续”、“补”等工作,但无论在规模上,深度上还没有人超过纪晓岚。所以我们说“尚无来者”。《四库全书》的编纂是纪晓岚在文化史上的第一大功绩。             <接下文>


 
 
  本章分三部分
  (一)
  (二)
  (三)